埃及热的兴起与浪漫主义时代相吻合,在拿破仑的埃及远征期间,许多欧洲人亲眼见到了古埃及的遗迹。国际反响催生了建筑和装饰艺术中对新埃及风格的需求。该风格在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的建筑中都有所体现,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俄罗斯帝国的首都——圣彼得堡。
此时,俄国军官安德烈·穆拉维约夫开始了他的东方之行。在亚历山大港,他得知有人出售来自底比斯的斯芬克斯。这尊雕像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于是他向君士坦丁堡的俄国大使亚历山大·里博皮耶尔写信,提出购买这些斯芬克斯,并随信附上雕像的素描。后者将信转发给副外长、卡尔·内塞尔罗德伯爵,请他向皇帝申请批准这笔昂贵的购置。当时尼古拉一世正在普鲁士访问,因此通信被严重耽搁。但最终皇帝读到了信,并向美术学院询问购买的可行性。
在欧洲影响下,埃及热在俄罗斯也已开始积极发展。1826年,圣彼得堡开通了所谓的“埃及桥”,1829年在沙皇村建造了“埃及门”。1826年,昆斯特камера开设了“埃及博物馆”。美术学院院长阿列克谢·奥列宁也热衷于埃及学,在皇帝询问时他给出了肯定的答复。他给尼古拉一世的回复被寄回普鲁士,最终获得了同意。
1832年春,载有二十三吨重、长着古代法老面容的狮像的名为«多布拉娅·纳杰日达»号的船启程驶向圣彼得堡。
这些雕塑在美术学院的院子里放置了两年。此时,在康斯坦丁·托恩的设计下,涅瓦河对面的美术学院建筑前建成了一座花岗岩码头。最初计划用彼得·克洛特的青铜作品《人驯服马》来装饰码头,但这件作品超出了预算,于是1834年4月,埃及雕像被安放在大学大堤(Университетская набережная)码头的花岗岩基座上。
基座上刻有铭文:“来自埃及底比斯的斯芬克斯于1832年被运到圣彼得之城。”在雕像上能看到许多象形文字,这些文字在1912年由埃及学家、后来成为院士的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斯特鲁韦翻译。这些铭文是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全名,他是地上的化身之神:‘愿荷鲁斯永生,强壮的公牛,在公义中光辉,确立了法则,平定了两地。黄金的荷鲁斯,诸王之牛,征服九弓之者。上埃及和下埃及之王,二土之主尼布马特拉,是拉之裔。拉之子,受其所爱的阿蒙霍特普——底比斯的统治者,在两地之前为拉的形象。荷鲁斯是良善的永恒之王,赐予生命、恒常、幸福、健康。’——阿蒙霍特普时代皇权的自我神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起初这些古老怪兽的塑像曾令市民反感,但不久以后,这座有斯芬克斯的码头成为了市民喜爱的场所之一,并衍生出新的城市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