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首都”、“知识分子之城”、“圣彼得堡的知识分子”——这些广为流传的概念如此耳熟,以至于被视为理所当然,但“知识分子”这一概念从何而来,为什么它恰好属于涅瓦河畔的这座城市?为回答这些及其他问题,我们要回溯历史。中世纪时,单词“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具有神学含义——“上帝之智”,即至高的理性。在现代意义上,在文化语境中将“知识分子”一词引入的是瓦·阿·朱科夫斯基,他在1836年首次使用了这一概念。
其本质在于将高水平的教育与超越个人自私的道德和政治立场、信念与理想结合起来。知识分子的特殊思维方式在于探寻每一具体事实与存在的一般问题及根本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18世纪初之前,俄罗斯文化是全民共有的——无论是农奴、贵族,甚至沙皇本人,都有共同的节日、相同的信仰与传统。但随着彼得一世登基统治,一切都改变了。
正如彼得·恰达耶夫在《疯子之辩》中所写:“我们的巨大发展只是这宏伟纲领的实现。<...> 这位非凡人物的高远智慧无误地察觉到,我们在通往文明与世界智识运动的道路上应以何为起点。”
彼得一世坚决否定莫斯科文化(在他看来,那就是古俄罗斯的一切),总的来说,他把古风视为有害、可笑、不便且原始的东西。这种激烈的否定导致许多构成俄罗斯文化本质并由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与举措被遗忘。
但彼得对西方的取向并非盲目,他有选择性地采纳他认为适合俄国的要素。彼得为将国家所需的文化与智识价值引入国内做了大量工作,邀请了众多外国工匠与学者来俄。作为彼得的建立,圣彼得堡在使俄国接触西方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从一开始就按西方城市的模式建设。而其作为行政、军事与海事之都的地位,使其不可避免地成为与西方有联系、具有高文化需求并拥有广博知识的各类受过教育的专家的聚集地。
上述诸因素导致俄罗斯在文化与心态上发生了重要的断裂。差距进一步扩大,因为彼得事实上使俄国成为世俗国家。彼得改革前被各阶层尊崇的俄罗斯文化曾是共有的,而今吸收了西方文化、习俗和时尚的精英越来越疏离于民众。那时知识分子的奇异与哗众取宠的思维成为一种特殊的时尚,他们既不属于贵族—上流社会圈子,也不属于农民社会。
知识分子既是思想者也是行动者,其活动旨在提升个人地位并试图将社会改造成符合他们理想的样子。在那部分能反思并理解民众问题的精英中,产生了一种社会心理复合体——对苦难、生活污秽的民族怀有愧疚感,而他们自己受过教育、生活水平较高。由此产生了回归民众生活根源的需求,试图将大众的知识水平拉近到他们的层次。随后,图尔ген涅夫的《父与子》和切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等被奉为“经典”的书籍,促成了他们理想化行为类型与模式的形成。
内克拉索夫的诗歌也起了重要作用,它们在某种程度上记述了俄罗斯人民沉重命运的史诗,并体现了19世纪60年代革命青年崇高的理想。人们称他为“复仇与悲怆的歌者”并非偶然。在那个时代,这些作品是强有力的革命宣传工具,因为所有进步人士都热衷阅读。
尽管俄罗斯总体上艰难地经历了彼得所带来的变革,其中一部分未能立足,一部分经过调整以适应俄罗斯心态,但许多事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并被视为俄罗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