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人来说,拜占庭和俄罗斯的教会艺术常常令人感到矛盾,这主要是因为面部和身体比例的扭曲、人物描绘的风格,但更多的问题来自那些画得不正确的几何物体。会让人觉得画这些的艺术家不会画画。真是如此吗?让我们来探讨。
在圣像上经常使用逆透视的原则。其上的物体和人物看起来仿佛我们同时从不同角度观察它们。例如,一本书可以画成能同时看到四个面,并且向远处扩展。圣者的面像和身形也是如此。我们从正面看见他们,但同时也能看到向我们展开的两侧肩膀。
与我们熟悉的线性透视不同,线性透视中平行线在地平线上汇于一点,而逆透视的消点不是在远方的某处,而是在观者本身内部。也就是说,实际上在拜占庭或古罗斯绘画中并不是我们在看圣像,而是圣像在注视我们,或者用圣像画家的说法——向我们显现从天上世界流泻而下的恩宠。这表明了圣像中人物所存在的超凡脱俗的存在本质。
这种表现原则有若干根本原因。第一源于中世纪的世界观,认为在描绘神圣世界时不能使用世俗的空间表现方法。这也与对人体视力的怀疑有关,认为人的眼睛具有肉体性。因此需要一种不同于我们习惯的空间构建方式。
第二个原因在于这种构图方式所提供的信息性,即可以把建筑等展开,使被其遮挡的场景和细节展现出来,这对圣像叙事是个优势,考虑到圣像长期以来被作为文盲的“圣经”。逆透视将多个视点合并,每个视点都被转移到画面上:因此我们可以同时从上方、左侧和右侧看到物体。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逆透视的想法来源于对发散光线的观察:光线投影离光源越近就越窄,离得越远就越宽。
不管怎样,古代俄罗斯的圣像画家是了解线性透视法则的,但有意识地没有采用它。因此逆透视保留了它的精神意义,继续对“肉眼之见”的诱惑进行抗拒。
除了拜占庭和俄罗斯的圣像,这一手法还可见于中世纪艺术、早期基督教的墓穴壁画、以及罗曼式和哥特式的壁画中。